鬼谷子
此书着重于实践方法,具有机器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体系,堪称“中国第一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它讲授了不少政治斗争权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宠术、制君术、交友术和制人术。“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是此书的精髓所在。
里面一个情节,就是女主潘金莲和别人通奸,后来她和奸夫决定害死他的丈夫武大郎,在武大郎生病期间,她在药里面放入砒霜,扶起躺在病床上的武大郎说:来,大郎,喝药了!然后武大郎七窍流血而死。
《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
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道家哲学的影响。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1]
明英宗正统九年校正增补的《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鬼谷子》一书,不录注者姓名。然其注多避唐讳,盖唐尹知章所注。
我们看看上古时代的历史,可以知道古代那些大智大勇的圣者生活在人世间,之所以成为芸芸众生先知先觉的导师,是因为他们能观测世界上万事万物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并能进一步了解事物存亡的关键因素,给它们立个确定的名号,还能够洞晓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的关键所在。他们追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历史过程,预测它们未来的结局,洞察世人的心理特征,观察世上事物、人事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从古至今,处在天地间的圣智之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遵循的规律都是样的。由此可见,世间的事物虽然变化无穷、纷纭万端,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变化规律:或以阴为主导,或以阳为主导;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特点,或以闭抑为特点;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所以,圣智之人在处理世间事物时,总会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住事物的关键,并考察事物的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的可变性和不变性,还要把握住事物应变能力的强弱,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有的放矢地处理问题。
世人中有贤良的人,有不肖的人;有聪明的人,有愚蠢的人;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有仁人君子,有苟且小人……总之,每个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人们的品行千差万别,素质千模百样。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人品素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某些人可以开导,对某些人可以压柳使其保持冷静对某些人可以擢用,对某些人可以黜退;可以让某些人富贵,可以使某些人贫贱。总之一句话,要顺应人们的不同天性去分别对待他们,加以控制掌提首先要摸清他的品质如何,摸清他的真假虚实一察他是否中观他的言语,适当地贬抑他说的话,再加以发言贵难,从而探到他内心的真实世不和真实图,以明邮年所他用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当切实把握往对方言行的实质后,可以作让对方杨所欲言,从而探求他的利益所在,有时可以表示赞同,有时应该缄默表示异议。敞开言论是为了博取对方的信任,从而让对方对我们一吐衷肠。缄默表示异议是为了考察对方的诚意。考察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要查明他的谋略计划的优劣以及同我们的谋略计划的差距大小。若同我们的谋略计划距第校大,先纵容他,让他照自己的意志去办,而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意图。就是说,使用捭阖之术,离不开暗中谋划。当然,这种谋划要周密,考虑要周。如果要综合归纳问题,最重要的是处世缜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行事要微暗,要不露声色。这样做,就与阴阳之道暗合无隙了。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或开启引导他,估量出他的情怀;或压抑控制他,摸准他的诚心。还要知道他的谋略措施。掌握了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区别对待了。如果他的品行可用,对我们真诚,并且没有二心,他的谋略措施得当,与我们距离较小合乎我们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擢用他,帮他完善谋略措施;如果对方品行低劣,对我们不忠,而且谋略措施失当,与我们距离较大,不合我们的准则,我们使抛开他,自己另作谋划,重新决策。总之,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时,或者开导他帮他完善决策,或启发他让他吐露决策以便被我们吸取;或押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他,抑制他抛弄他不用,这就是捭阖之道。
掉阖之术,是万物运行的一条普遍法则,是各种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捭间”就是变动阴阳,干扰自然顺序,就是用开闭之法去促使万事万物变化转化;事物的离返和复归,都是由于开合的变化而引起的。纵和横,返和出,反和覆,反与忤,都是事物阴阳的具体表现,都可以用凯阳来区别、说明它们。反过来讲,使用捭阖之术使事物转化,正是阴阳之道的关键所在,是大道的外化。游说过程中的一变一化,都出自捭阖之米,所以要预先审知捭阖之术的阴阳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游说目的能否达到的美键。人嘴,是表达内心思想的机关。内心思想,又是由人的神气来主使的志向与意愿,喜好与欲求,思念和焦虑,智慧和谋略,都是由嘴这个机关表露出来的。所以,应该用捭阖之术来调控人嘴,应该用开闭之法来调整人嘴堡用挫术一就是让对方口让对方说适,开、方该,易于阳刚,这就是囤道。使用阖术,就是让对方闭、让对方沉默、团合城默,属于这就是阴道。懂得了阴道和阳道的交替使用,就能够懂得“终”和“始”的意义了。我们把长生、安乐、富责、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归为阳类事物,把它们称作人生向往。我们把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归为阴类事物,把它们称作人生忌讳。言说的内容凡事属于“阳道”的一派,可以叫作“人生向往型语言”是说可以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动对方进行某事,以谈论积极的因素、振奋人心的方面来开始游说鼓动的主题。那些效仿、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忌讳型语言”,是说可以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和消极不利的因素去威胁对方中止他的阴谋。游说中运用捭阖之术时,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把握住对方的内心,以确定对方是喜欢阴言还是喜欢阳言。与处于阳势、内心积极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从大处入手选择大道理来引导对方;与喜欢阴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从小处入手,用填细卑微的内容,用具体细小的事例来引导对方。这样,我们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因此可以说,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就没有探测不到的真情,就没有不听从我们决策的人,就没有不能说服的人。用捭阂之术去游说,可以说动每个人,可以说动每个有封地的大夫,可以说动每个诸侯国的君主,可以说动天下的霸主。
任何事情无论小至极点,还是大致无穷,捭阖之术都可以应用。从小处入手处理问题时,不要光盯着事情的内部,要进入无限微妙的境界;从大处着眼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仅注意事情的外部,还要有辩证观点和全局眼光,进入无限广大的境界。事情的损害和补益,人的离去和接近,道的背离和归属等等行为,都是在阴阳的变化中运行的。阳道以动为特征,故以进取为主要表现形式;阴道以静止为特征,故以闭藏为主要表现形式。
阳动必然显现,朗止必然潜藏。阳道超过了极限就成为阴道,阴道超过了极限就变为阳道。用阳道去拨动事物,是为了让它按自身规律发展;用阴道去安定事物,是为了让它巩固自己的形态。用阳道去统括阴道,就要用内部规律去规范外在形态;用阴道去辅佐阳道,就要用外在形态去影响内在本质。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集中体现在捭闽之术上。这就是天地自然界以及人世社会中的阴阳之道,这就是游说人主的根本原则。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既定法则,是一切有形之物和无形之事的关键,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古代以大道教化众生的圣人,之所以能与无形共生共存,是自然界物化的规律。大道无处不在,一以贯之。我们可用大道去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以面对、解决当前所遇到的情况。用大道也可以去推求未来。
我们可以用大道去了解世界上这类、那类等一切事物,观察旁人,不仅可以洞察了解对方,而且可以知道自己为人处世的得失,观人而观己,认识自我。
如果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常常出现不合常理的反常现象,就能根据周围的情况以及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究,才能把握它。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在今天找不到比证的,都可以从历史中获取。大道一体,古今一致,任何事物都可以反复地比证考察,这就是圣人的本意,我们不可以不去仔细研究。
就动静原理而论,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处于动态的;我们静默听辞,是处于静态的。别人动我们静,别人说我们听,正是以静制动。根据别人说的话就可以了解他言辞中所包含的主张和心意。若发现了他言辞中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马上反问他,使对方的矛盾谬误出现,从而逼使他在应声回答中再度思量,露出真情。只要我们静观静听,就可以体味出他言辞中包容的事物形象,就可以了解他谈的事物中涉及的其他同类事物,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事物形象和同类事物去考察它们背后所隐藏的谈话者的意图。象,这里是指言辞中事物的外在形貌。比,这里是指言语可以用打比喻作修辞,从而可以借助逻辑修辞等“无形”的技巧方法来阐明具体的事理。我们就这样用静默去探求别人言辞中的隐含意图,就好像用饵钓鱼一样,用静默和反诘去钓别人的言辞,通过钓得的言辞去判断他的决策,以掌握对方真情。又像多张网等待猎兽那样,多设一些网在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来让它们自投罗网。多用反诘语言去多方试探,一旦试探对了路,钓语与对方的心事相符,对方心底的真实感受和思想就会自然流露出来,这就是网人真情的网啊!应常用这样的钓人方法去掌握别人。
如果对方若不接我们的话茬,不回答我们的反问时,就要改换办法。我们做出某些表象用形象的手段去打动他,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我们随之掌握他的意图。通过设象、使对方应和这样多次反复,我们终于掌握住对方言辞中的事物表象和同类事物,就可以因此而抓住对方意向的主流这样多次重复,双方你来我往不断地交谈下去,在说话中就有了比较和擘喻因此就能确定说服对方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观点了。继而反复地推敲琢磨、反复地试探、诘问、观察、重复验证以使表达的语言准确无误,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对方言辞里侦知。圣智之士用这种方法去对付智者、愚者,任何真情都可以测得而无疑惑。所以,自古那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探查对方的人,以及那些从反面听取别人的言论,变换着手法去侦探对方的情怀,从而刺探到对方的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密。
如果控制不周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的底数就不实。就不能明知对方的主导意图。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变换手法使对方言辞中的象、比信息改变,要会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应。变换着言辞去反诘他,让他回答,然后收集反馈回的信息。另外,还可使用“反引法”,就是说,我们想要听到对方讲话,自己反而用沉默来逗引他;想让对方张口讲,自己反而闭口不语;想让对方情绪高涨以夸夸其谈,自己反而低沉;想从对方那儿得到点什么,自己就先给予他点儿什么。
又可用“正引法”:想要让对方吐露情怀,就自己先设表象去引动他设法让他讲话,让他对我们随声应和,引为知己而开情吐意。我们或者顺着
他的这番话去探测他,或者顺着他的那番话去探测他;或者从他的话端顺势考察,或者从他的话尾逆推考察。
所有这些,都是辨别真话假话,分析性质同异,分辨真相假相的方法。
对方的动作、言语、口气,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去考察;对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这些方法去发掘原因。这些方法,都是探测别人的既定准则,是考察别人的依据。要在反复探求中,去观察对方言辞中寄托着的真情,就要用这些准则和依据。
总之,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去听别人的言辞,去细心地考察其言辞中涉及的事件,去考辨其他一切事物,去辨別事物性质,分析事理,议论万物,辨别真伪。运用此法,即使从对方言辞中的次要事件里,也可通过其中的细徵征兆,探索出其中隐含的真情实意。运用这些方法去探测别人就好像钻到他心中探测一样,可以准确地估计出他的能力,可以准确地猜测出他的本意。
这种估计和猜测必然像“符应现象”那样不失其意,就好比是媵蛇所指祸福不差、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无误,必定能从对方言辞中探出真情实意。
所以,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法是从了解自己开始,人是有共性的,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了。若能这样做,我们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我们掌握别人的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响那样随声而得;他自己现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样,光一亮影子就出现。用这种方法去探查别人的言辞,就会不失厘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意,就像磁石吸铁针那样,又像舌头舔取烤熟的骨肉那样,轻易地一察即得。与人交谈时,自己首先掌握好分寸,察言观色又不显山露水,迅速敏捷地捕捉到对方的内心起伏,情感变化。
若我们用此法去探查人,那么我们发出很少的信息量,对方马上就会很快地向我们敞开情怀。这种探查人的方法,就像阴与阳无处不在那样,无
事、无人不可用,又像画圆画方要有规和矩那样有一定的规则。即当对方形迹未显时,我们要用圆通灵活的手法去引导他;当对方形迹已显时,我们又用直率陈言、坦承对待、开诚布公、方正处之。无论是向前,还是退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达成何种目的,任何行动都可以用这种规则去掌握。这样,我们必须预先制定一些考察人的准则,审定自己是否有成见,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去衡量他人。但是,我们在使用此法时又不可忘记了它那圆活的面,否则就会不合实情,丧失真谛。总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按照预先制
定的考察别人的准则去考察他的决策、计划,就会无形无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而觉得我们像天神那般难测难知。
君臣上下间之间的关系中,有的距离很远反而关系密切,有的距离很近却关系疏远;有的留在身边反而得不到起用,有的离开了反而被诏求;有的天天活动在君主面前却不得信用,有的被君主远远听到名声便朝思暮想。这些都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上下相交的事情是与内心相知的因素有关,本源于平素中的交结。凡是事物的内部都有交结,君臣交结,有的以道
德交结,有的以党友交结,有的以财物交结,有的以容色交结。只要摸准了君主心意,善于迎合其意,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疏远就能疏远;想靠近君主就能靠近,想离开就离开;想让君主诏求就能得到诏求,想让君主思念就能让君主思念。就像青蚨母子之血涂钱可以相互招引一样,可以把君主吸引得无间无隙,就可以在宫廷中独往独
来,没有谁能够阻止我们。这就是内犍。所谓“内”,就是利用说辞以取得君主的接纳、宠信;所谓“犍”,就是独擅为君主决策的大权。为达此目的想去游说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心意,事之可否,心之合否,时之便否;出谋划策时也必须顺应君主意愿。暗中考虑我们的决策是否符合时宜,公开讲清此决策的得失优劣,以迎合君心。就是说,我们的决策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使计谋与对方的心意易于契合。必须让君主觉得我们进献的决策既合形势又合他意。否则,若其中有不合君意之处,这决策就难以付诸实践。若
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重新揣摩形势需要,以便利君主实施为出发点,去改变决策。让君主接受经过这样变更后的决策,就像用钥匙开锁那样,极易打开对方的心锁。另外,要注意,同君主谈历史事件时,用“烦辞”,即充分肯定君主所作所为;但讨论未来事件时,却要用“变言”,即讲些有变通余地的话。运用自如地改变决策的人,必须审知地理形势,明于天道,又有改变固有顺序、善于应变的能力,并能合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再去考察君主心意,观察他需要处理的事务,掌握他的意愿志向。就是说,若我们的决策不合君意,那是因为君主的某种心意、某些情况我们还没有掌握起来;若表面上同意我们的决策但实际上并不施行,是因为君主表面上同我们亲近了但实际上却疏远得很;若决策不合君意,圣智之人也难以将决策付诸实践。
由此而论,身远反而关系亲密,是因为能暗中迎合君主心意;身近反而关系远,是因为与君主意气不合;凑近前去得不到进用,是因为决策不得君心离去的反被诏求,是因为智谋合乎君意;天天活动在君前却不被信用,是因为计谋、规划不合君心;被君主远远听到名声而朝思暮想,是因为计谋与君主暗合,君主等待他前来磋商大事。所以说,没有得到君主宠信就选献计策,
必被斥退;不了解君主心意就去游说,必定不能实现目的。
要掌握好君主的心意、决策等情况,从而推知对方的心意和主张,然后才能控制他的行动措施。只要了解情况,依据实际确定方法,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我们就可以入政、出世自由,就可以事君或离去随意了。所以,圣智之士谋事决策,都是凭着先掌握信息而控制万物,进而顺合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的种种规范。对于君主的决策,我们可以先取《诗经》《尚书》中的教诲为之论证,笼统地说些添添减减的修改意见,再综合利弊得失,同
时在内心里衡量一下此决策与我方决策的差距大小,以决定离去还是留下。
要想留下,就必须争取君主宠信,想要离去就不用管这个。无论取宠还是不取宠,都必须明晓取宠术和制君术,必须具备预测能力和决疑能力。只有我们在这些方面没有失误,我们才能成功地站住脚,从而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若遇到可以凭依的明主,我们就帮他整顿朝政,治理民众,然后谋划些合君主心意的有成效的决策。这种叫作内部安宁,团结一致。若碰上君主在位不
理朝政、奸臣当道不治民众的情况,我们谋划的决策就不可能适合当权者的口味。若遇到自视甚高、听不进外人意见的刚愎自用的暴君,那我们要先奉迎他,为他歌功颂德,博取他的欢心后再逐步说动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被君主诏用,就先迎合他的心意而后设法逐步掌握他;若觉得君主不堪凭依而想离他而去时,就用权谋之术应付他再设法离去。要依据我们面临的政治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化我们的手法,让外人摸不透 难知情,这就是保全自我、进退自如的大法则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